风雨十六载 潜心铸安全—记新津分院机务一中队

--记民航飞院新津分院机务一中队    “TB队”的故事多    新津分院机务一中队是个能打硬仗的战斗集体,其前身是机务部TB中队,从1994年引进TB系列飞机以来就一直是机务部的“主训队”。值得骄傲的是,该队一直保持了引进机型安全飞行无事故的良好纪录,没有发生因机务原因导致的事故症候!十多年来一直维护欧美引进机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记民航飞院新津分院机务一中队

    “TB队”的故事多

    新津分院机务一中队是个能打硬仗的战斗集体,其前身是机务部TB中队,从1994年引进TB系列飞机以来就一直是机务部的“主训队”。值得骄傲的是,该队一直保持了引进机型安全飞行无事故的良好纪录,没有发生因机务原因导致的事故症候!十多年来一直维护欧美引进机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十六年中,TB队先后荣获“学院先进党支部”、“学院先进集体”、民航西南局“为飞行创造宽松环境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涌现出“学院安全标兵”、“分院安全标兵”、“21世纪优秀机务人”等先进个人共计十多人次,还有多人因发现重大故障隐患立功受奖。

    TB队是机务部培养技术力量的“前沿阵地”和“练舞台”。十年前,在天空翱翔了数十年的运五飞机逐步退出训练舞台,直升机任务时有时无,分院训练完全依托TB20/200飞机,各队任务“忙闲不均”。为满足分院训练需求,部里将其他队的“富裕人员”统一调配到TB队工作。这部分人员经过2-3年的实践,逐步掌握了TB飞机的维护技能,再通过理论培训和资格认证,不少人拥有了TB机型执照,从而有效缓解了因集中“退养”造成的技术力量青黄不接的矛盾,确保了分院训练任务完成。

    TB队当时的维修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航线-定检”分离,而是采用“定检-航线包干制”,中队内部分为“航线组(分队)”和“定检组(分队)”。由于初教机固有的弱点,必须通过大量的普查、改装、排故来维持适航性能。训练任务逐年攀升,飞机定检量也随之上升,他们要完成换发及以下各级定检,人员得到比较全面的锻炼,从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为完成繁重的保障任务打下稳固基础。

    困扰机务部的“人为差错”怪圈被TB队首度打破。十三年前TB队的一名机务人员在推飞机时因精力不集中、观察不细,致使一侧机翼与机库大门擦挂,翼尖受损,构成人为差错。从那以后,机务部和TB队痛下决心,抓细节管理,促优良维护作风养成,进行持续的行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员工头脑中逐步树立起牢固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实现了持续13年无严重人为差错的纪录。当初发生“翼尖擦挂”事件的那位当事人,认真吸取教训,在后来的机务工作中成为技术骨干和能手,多次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受到民航总局和学院奖励,他还是大家公认的“老黄牛”,以踏实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感染着身边的人,如今早已走上中队领导岗位。

    TB队也是机务部的人才基地和干部“摇篮”。在新津分院机务部,有个“TB队现象”,那就是机务部副科以上的干部绝大多数都有在TB队工作的经历。机务部的主任、副主任,是TB队的前任队长、副队长;职能科的几个科长和机型主管工程师,也曾经是该队的技术骨干;主管机务的陈副院长、现任总务部主任,都是从TB队队长提拔上来的。有时在饭堂吃饭,也许一张饭桌上可以发现几个“老TB”。这不能不说是“老TB队”的光荣。

    “老TB”又创新佳绩

    三年前,学院调整训练布局再次引进新机型,不仅有单发的赛斯纳172R,还有令人瞩目的西门诺尔双发飞机(俗称“小双发”)。小双发的引进改写了新津机场50年单发飞行的历史。TB队又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维护这两种新机型的重任。转眼四年过去,TB20/200飞机逐步淡出训练舞台,172R和小双发取而代之成为主力机型。五架小双发更是全力以赴,除了结构检修和定检外,没有一个“偷懒趴窝”,为分院的训练飞行立下汗马功劳。

    在这些美式飞机“风光”的背后,是TB队机务人的无私奉献,是他们通过一次次的航后检查、一次次地排除故障,保证了飞机的“机体”健康。他们用汗水浇灌出绚丽的安全之花,在这里采撷几朵小花奉献给大家。

    新泵引发的起落架故障   2010年5月26日13:30,小双发B-3671机正在执行空域训练,飞行教员在收上起落架起飞后20分钟,发现收液压泵监控灯(黄灯)点亮。把起落架手柄放到收下位,有异响,在左发反射镜观察起落架未放下,尝试3次均不成功。进入机场后采用应急程序放下起落架,飞机安全着陆。飞机牵引至机库后封锁现场,在民航四川监管局领导到场指导下进行检查。发现液压泵油量在标准范围内;新安装的液压泵航材证明文件,未发现漏洞;检查泵的安装情况,管路接头、线路连接均正常。

    该泵是刚安装上去的新件,飞行前在地面进行了6次收放试验起落架工作均正常,在空中出现故障时是第7次收放。于是在地面进行起落架收放试验:打泵145秒,尽管泵有工作声音监控灯亮,但起落架无反应。添加60毫升液压油后起落架可以收起,但不能放下;在放下操作的同时,泵加油口处有液压油大量溢出,抽取10毫升后还是放不下来;地面采取应急程序才能放下起落架。根据收放试验情况,初步判定为液压泵内部故障。用替换试验法证实了这种分析。

    将拆下的故障泵送修理厂分解检查,发现这个刚装机使用的全新液压泵低压限流活门松脱,是造成起落架不能放下的根本原因。更换液压泵后故障排除,3671又翱翔在蓝天。

    老飞机的好保姆  B-3592是新津分院执管的小双发中机龄最长的,从其他分院调来时就已飞了5-6年。一些机载设备属于老型号,机械和电子故障率都远远高于其他飞机,在5架小双发中有点儿“不逗人爱”。为了让老飞机焕发青春,他们可谓绞尽脑汁,使出了浑身解数,竭尽全力保障其适航性能。不论故障大小,也不论故障有多隐蔽、排除难度有多大,他们始终锲而不舍、追根求源、彻底排除。

    一次,在普查小双发飞机燃油系统油量准确性过程中,发现B-3592左油箱的容积误差较大,比正常容积小了大约17升。为稳妥起见,他们又重新进行了测量,结果仍然如此。为解开油箱容积变小的秘密,他们对油箱进行彻底检查,发现软体油箱里面除了有很多皱折外,更重要的是油箱末端好像没有完全展开。于是,他们试着将油箱胶囊往外推,结果发现胶囊可以向外推出一截。原来,这个油箱也许是在出厂的时候安装就不正确,油箱末端有一部分并没有完全展开,而是向里凹进使油箱的有效容积减少,从而造成与维护手册上规定的容积误差较大。随后,他们又把油箱皱折部分压平,使整个油箱恢复原貌。

    重新测量油箱容积,发现“伸直了腰”的油箱容积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从而消除了误差带来的潜在隐患。

    前不久,飞行反映3592发动机汽缸头温度和滑油温度都偏高。他们先是更换了滑油压力调节弹簧,检查了温度传感器和指示系统,没有发现明显问题。试飞中故障依然存在。为彻底排除故障,他们不怕麻烦,配合修理厂技术人员一起拆下4个汽缸,也没找到故障根源所在。在进一步分析基础上,更换了汽化器和滑油旁通活门,地面试车故障没有复现,空中试飞完全正常,从而彻底排除了这个比较特殊的故障。经过分析,他们认为是汽化器较贫油,汽缸在贫油状态下工作,从而引起汽缸头和滑油温度高。曾一度困扰他们的故障得以排除,个个脸上都露出开心的微笑。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讲述。如今的机务一中队,发扬老“TB队”的优良传统,继续谱写着“精心维修,放飞安全”的华美篇章……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