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孤独》有感 我不晓得自己是如何爱上这个奇幻的故事,甚至已经忘记了第一次接触它是否是因为它的孤独。
似乎在某个夜晚,无意间梦到了俏姑娘雷梅苔丝被那张神奇的飞毯接走,然后露出笑脸;或者在某天午后,仰望一棵古槐,觉得它像极了布恩地亚老人的栗树,然后自己也可以在树下长生不死;又或者在某次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像乌苏拉一般平静的跟亡灵对话,然后走出孤独。 其实,对于奥雷良诺上校甚至其它什么人的孤独我一概看不懂,只是隐隐约约觉得有些许的悲哀。比如夜寂静时,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噬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比如政府把大批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比如普罗登肖的鬼魂日夜纠缠着布恩地亚家族,比如好汉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对话,最后击败了对手”比如阿玛雅塔在长廊里绣花时与死神的促膝相谈。 《百年孤独》里的每个人物甚于每个句子都让人孤独,这种孤独在书中不仅仅充斥着布恩地亚家族,而且蔓延在整个马贡多镇。但是更让我害怕得是他们把孤独玩弄的太过平常,甚至安之若怡。 于是,他们的历史也在长长的安之若怡中逐渐走进孤独,最后百年之后,被一场飓风刮离地球。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印第安人的村庄,他与乌苏拉新婚时,由于害怕像姨母和叔父结婚那样生长出长尾巴的孩子,乌苏拉每夜都穿上特制的紧身衣,拒绝与丈夫同房,因此遭到邻居阿吉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吉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他眼前,鬼魂那痛苦而凄凉的眼神,使他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了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两年后,他们来到一片滩地,由于受到梦的启示决定定居下来,最后建立了村镇,这镇就是马贡多镇。他的历史由此展开。 似乎有些荒诞不经的传说,最后被马贡多镇里的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血淋淋的成为现实。 愚昧,狭隘,落后,保守 不求上进。 正如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 而,《百年孤独》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最后只能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也曾努力的改变,正如何塞队妻子抱怨说“世界正发生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身边,就在河流对岸,已经有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想头蠢驴一样的过日子”〉〉〉〉〉它像开辟出一条路,或者是船,走出这里的孤独,但是它的精神世界似乎与这里的一切都格格不入,于是他失败了,最后精神失常,最后的最后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之后在大树上死去。 文化,信仰,民族,走出孤独? 最后我甚至不敢再读下去,马贡多的孤独像极了中国清末那些年里的闭关锁国,沉默了太久,孤独就变成了瘟疫,蔓延了,就变成后来我们血淋淋的现实。于是就在遍地里出现了彼此分享孤独的人群,他们低吟,虚伪,混生活。于是也走进了百年般一样的孤独。也许可怕的是,那时中国人的孤独还并不是根本意义上的孤独,那是一种复杂的,辛酸的,太多无法满足的欲望和生存状态缺失导致的不在感的孤独。既不是真正的寂寞,也不是真正的孤独。但这是一种怎样的痛楚!它并不仅仅是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而是弥漫在生命中太多地方的巨变带来的裂痕,伤疤和茫然。当我们呼喊,甚至集体的呼喊,回音寥寥,我们是孤独的。当我们流泪,泪水流入土地,却就那样无声无息,我们是孤独的。 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中国人最后走出的便是书中的百年孤独。这时的我并不害怕,而是骄傲和快乐。 我愿在最后想念着孤独,像想念布恩地亚家族最后一个人拿着的羊皮卷。最后孤独不会出现,世界可以自强不息,坚强勇敢,追求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