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见证路,与您一路前行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也是民航体制改革厦门空管站建站的第30年。身为改革红利的受益者,从名称隶属关系的变更到行政级别的升级;从匮乏的基础设施、艰苦的工作环境到自主研发技术软件、电子化数据化的创新管理;从两位数的日均航班保障到猛升至500多架次成为全国最繁忙单跑道之一等等,一大串硕果累累的改革成就。厦门新老空管人用奋斗的青春,历经30年,进取的脚步一路前行。如果说以上这些都是厦门空管人耳熟能详的事,那么在民航空管二代角色中,就让我来说说发生在我身边空管人的事吧。

90年代中期,改革的春风已吹入千家万户。民航人开始从物质生活需求转向精神文明的追求。站里更是每逢暑期就会组织全体职工及家属外出旅游度假。这对于还是小学生的我来说,是除了学校春游之外最值得高兴的是事了。武夷的九曲溪竹筏漂流、旖旎的福州西湖、神奇的东山风动石,别提有多带劲呢。

印象颇深的是有一回去武夷山旅途上,坐完火车又坐汽车,虽然舟车劳顿却很享受旅途的乐趣,一会儿听听大人们侃大山讲故事,一会儿与同行小朋友吃吃喝喝,有好吃的还有好玩的,不亦乐乎。但是嘴馋的结果就肚子抗议起来,捂着肚子的同时,车上阿姨“七嘴八舌”的呱噪起来,“婷婷,你是哪里疼?”“肚脐上还是肚脐下?”“来来来,喝点热水缓缓”揉一揉,按一按,反正轮番折腾我……然后不知道哪位同行的好心叔叔(阿姨)递来一粒药丸,含服后没多久疼痛也就消失了。当时的呱噪声和轮番“折腾”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犹如暖风徐徐,特别的可爱亲切。兴许就是在那时,有一种叫空管温情的东西正不知不觉浸润我幼小的世界观。

在我青葱年少求学时,作为空管双职工的父母时常需要轮岗值班。于是,逢年过节,不是母亲带着我去父亲的单位过,就是父亲领着我与母亲聚餐。早些年父亲通导处发报台位于厦门东边的钟宅村落。年三十早晨,父亲会骑着28寸自行车,我个头小坐前头横杠,后头座椅上是母亲,全凭父亲的两条腿一蹬一踩,两轮人力车在并非十分平坦的路上颠了很久,坐那横杠上的屁股很疼也很麻,但内心还是高兴,因为只要一家三口能在一起吃上个团圆饭,怎样都好。已经数不过来多少个辞旧迎新的夜晚是在那里度过的,至今对发报台都有种说不出来的情怀,也许它承载了我小时候幸福的味道吧。稍大些,独生女的我能够自己守家了。遇到过暴雨磅礴的夜晚,也碰上肆虐的台风在窗外嗞嗞作响,可我的心却未曾胆怯。讲真的,我从未抱怨过他们一句,也不觉得受了委屈。虽然母亲每每提及那些年那些台风肆虐的夜晚将我一人留守家中的不忍与愧疚,但我知道越是在这种天气下,从事空管气象观测工作的母亲越需要坚守在岗位,父母平凡的日常工作已经潜移默化传递了某种叫做民航空管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东西,这也是影响我最深的价值观。

2002年,空管一体化改革的大弄潮中,我作为新一批的空管人进入空管站发展公司上班。作为改革探路者的厦门空管站,在“三产”发展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政策上,给予了多方面引导和大力扶持,从实践中践行,从摸索中前行。公司不能再靠“等、靠、要”的方式来发展了,要能自负盈亏,解决本部门职工的人员薪资成本问题,就是为站里分忧解难,承担责任。没有可效仿的对象,也没有经验可供参考,形势十分严峻,但再苦再难也要攻克坚中之坚,聚焦精准发力。

    2010年,公司在业务上重组合并、关闭低收益经营。依托空管站自身资源发挥优势,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积极寻求合作单位,争取多创造效益。我经历着从客运售票到航务代理服务岗位的转变,角色的重新定义,这一切都在逼迫着我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当前先进的电子化信息数据将很快取代上机送单服务,而更高精尖端AI(人工智能技术)会变得更便捷高效。要在当下跟上民航改革的脚步,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同事们亲切的叫我“小徐”,我意识到接过父母手中的“接力棒”,就要像他们那样忠于职业操守,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严谨的工作作风。无论是在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到需要的地方去,尽空管人应有的职责,一路向前祝厦门空管站明天更好,一路前行!

                         厦门空管站 徐娉婷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