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清晨花瓣上的露珠,清澈透明,总能折射出太阳最绚丽的光彩。当青春与蓝天相伴时,描绘出的则是靓丽的“云端”年华。
青春微电影《我们在这里起飞》,是由东航北京分公司飞行部和客舱部团委联合拍摄。从机长到乘务员,清一色的80后,让“青春”成为这部微电影创作人员最贴切的标签。他们用青春和朝气演绎着在快乐工作中成长的真实故事。
看过这个微电影的人,都会对里边那段清晰、标准的英文机长广播记忆犹新。他叫李峰,东航北京分公司最年轻的机长。“我觉着机长广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及时告诉旅客此时此刻的实际情况,让旅客感到安心。里面的玄机是把握好时间节点。如果执行晚间航班,那么我会减少机长广播次数,让辛苦一天的旅客们能有个安静而舒适的乘机环境。”
李峰笑言,这次拍摄视频对自己和整个团队来都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大家都是第一次‘触电’,感觉对所有细节都充满了新奇。比如做视频需要配同期声。我们就现场学啊,一条一条音轨的抠,每条音轨都要精确到毫秒。同时,我们还面临着人员和时间紧张的困难,大家团结一心,很多镜头都是一次过。拍完那天,大家一起庆祝。现在想起当时的心情,那是无法复制的。”
《我们在这里起飞》的创作来源于东航北京年轻的空勤人员的真实生活,剧本作者唐静曾是东航北京分公司一名年轻乘务员。她在回忆自己入职培训时说道:“恐高是好多女生的软肋,可又不得不克服这个障碍,当从紧急滑梯上跳下来时,才知道战胜自己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必须要对旅客负责。”唐静与微电影中另外两位乘务员都是从2009年全国《加油!东方天使》选秀大赛脱颖而出,进入到60强,然后加入东航,圆了她们的蓝天梦。这一切对她们弥足珍贵,历历在目。
谈起微电影,自然想到了她们第一次蓝天飞行的兴奋和期待。唐静的首次飞行是北京到昆明,当时的带教师父正是微电影中年轻的客舱经理陈超。唐静说,自己以前是学舞蹈出身,也当过舞蹈老师,与人沟通和交流不成问题,当顺利飞行下来,体会到了空勤人员最真切的成就感。
就像微电影里那样,她们用微笑的青春追逐着各自的幸福东航梦。在记不清多少次的飞行中,遇到的突发情况,像是旅客病倒,或是老人小孩特殊的帮助,对于她们来说都能从容处置和应对,微电影中的场景仅仅是她们多彩工作的一个缩影。
乘务员的工作看起来光鲜亮丽,却异常辛苦,高空辐射、缺氧等对身体也会造成影响。但是,她们知道,自己是天空中最美丽的天使,必须把热情和周到的服务献给旅客。飞行充满着感动,唐静讲到,她的同事,就曾在万米高空之上以外接受男朋友的求婚,机舱旅客及其他机组人员都被当时的场面所撼动,我们是幸福的。
生活中的唐静,十足的文艺范儿。爱咖啡、爱烘焙、爱旅行、爱看演出。回忆进入东航三年以来的生活,她说,工作教会自己更懂得关怀别人,更懂得团队的力量,更懂得换位思考,连心态都有了转变,这一切都会潜移默化的传递出正能量。
微电影中,除了客舱乘务员,还有三位帅气有型的飞行员,其中一位副驾黄泽宇就是短片的导演。参与微电影拍摄,一方面源于他工作本身,另一方面源于他对戏剧的爱好。《我们在这里起飞》中,讲述第一次飞行的乘务员与副驾驶的故事,黄泽宇说他却有点“与众不同”。
飞行员的考试和培训极其严格和残酷,不合格,只有淘汰,所以他们是优中选优挑出来的青年飞行员。黄泽宇讲,尽管经历那么多次的培训和考核,第一次正式执行航班还是有点“懵”,当发动机声音一响,模拟机上的熟练操作此时变成瞬间的空白,只知道机长让做什么,便机械做什么。适应片刻后,兴奋慢慢代替了紧张,他知道自己真正的翱翔于天空了。他说,降落时就没有那么紧张了,机长还夸他说做得不错。
飞行员肩负着旅客和航空器的安全责任,黄泽宇说,每次看似循规蹈矩的飞行,自己都会认真对待,毫不含糊。他也说到,机上充满温情和愉悦的事儿。国庆节时,乘务员会给小朋友发小国旗,同时激发起机组人员的爱国热情。“三八节”的绅士航班,清一色男乘务员的特色服务,吸引了众多旅客拍照留念。
在严谨的飞行员心里,同样充满了浪漫和感性。业余时间的黄泽宇,是国安的忠实球迷,爱打篮球、踢足球、看话剧,他说,努力工作的同时,也要懂得生活,提升素养。同事评价,他最突出的是标志性的微笑,青春阳光。
《我们在这里起飞》主创人员期望向大众展示空勤人员的生活和成长片段,这里记载了东航在更换新制服的瞬间,也记载了青年人从懵懂走向成熟的过程。“我们是东航分子公司里最年轻的一支队伍,充满激情和正能量,现在仅仅是起航,相信东方凌燕会越飞越高!”(文:王邦贤、崔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