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助我学习成长规律,给孩子更成熟的爱

(撰稿人:空管工程建设指挥部 李文佳)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尹建莉老师写的一本教子手记。我家孩子是个男孩儿,快9岁了。我在教育过程中偶尔会遇到一些困惑,所以特意买来这本书,想借鉴一下别人成效显著的方法。在书中,我发现了不少和作者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共鸣,很多困惑也在这本书找到了答案。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感悟。

1、要有同理心,为人要善良

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幼儿在玩耍或走路时,不小心磕碰到石头之类的东西上,碰疼了又吓一跳,哇哇大哭起来。这是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故意举手打那个石头,责怪它为什么碰疼孩子。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方法,他教会孩子在遇到不痛快的时候,去习惯性的指责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小事,怎么处理都无所谓。但是尹老师认为,孩子年幼时处于天真纯洁时期,所接受的感知,将对他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所以每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藏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家长对此要提高敏感度,要多用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成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这点给我很大的启发!从此,我在孩子遇到事情时,尽量不去冲动的随心评论和指责,而是想一想,怎样处理和表态能够对孩子的未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孩子逐渐能体谅到别人的不易,学会豁达和善良。

尹老师的女儿上高中时所在的班级,是该校的第一实验班,集中了全校的尖子生。班里每个同学都是高考考场上潜在的竞争对手。孩子把自己整理的英语词组打印出来并复印,给班里每个同学一份。虽然是小事,可以看出孩子心地的单纯和无私。

我家娃在学校,同学问他问题他也会尽己所能不遗余力地解答,这让我很是欣慰。其实他在给同学讲解的过程中,对问题也加深了理解。虽然同学间有竞争,但是这种应该是理性的光明正大的竞争,所谓水涨船高,大家的水平上去了,自己的水平也会提升。他也经常会把自己拥有的复习题资料分享给同学,同学间互帮互助,氛围融洽,共同进步。

让孩子拥有善良的品格,可能在成人的眼光中可能会吃亏,看起来不那么精明,但却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一生值得拥有的宝石。“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心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2、被魔法棒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更强

看这本书,给我启发最大的一点,是究竟是什么导致孩子间学习成绩差异越来越大呢?我小时候在学习上,也是拼命努力花时间的那种学生,但是还是被那些“学霸”狠狠甩在后面。看到尹老师给出的答案,真的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尹老师说,为了让孩子聪明又学习好,父母们从怀孕开始就忙着吃这个补那个,这都只是加法手段。他们最后的智力差异不在物理手段或生理因素上,而在启蒙教育上。智力启蒙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它是一种乘法手段,让孩子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看了尹老师的这段话,我再回想自己儿时的一个小学同学,感悟良多。那个女孩儿和我住在一个楼里,她是我们班几乎所有同学羡慕和崇拜的对象!因为她每次考试不管题目多难,几乎都是满分的成绩。她每天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我们在玩儿游戏的时候,总看她手里拿着书,从漫画、神话故事到小说,她什么书都爱看。最终她以高考666分的高分考取清华大学的建筑设计专业。现在想想,难怪当年她那么厉害,原来是无意中借助了“课外阅读”这根魔杖的威力!书中还说,国内外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几十年的经验表明,太多时间放在教科书和作业上的孩子,短时间内可能成绩更好,但是长远来看反倒不如那些课余时间多并且爱看课外书的孩子,而且明显的后劲不足。“课外阅读”这根魔杖,会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了孩子强大的能量。

我之前看到周围家长都在上各种课外班,就很焦虑,给娃报了奥数、英语、语文等挺多课外班,钱没少花,孩子每天都挺疲惫,课余时间很少,成绩提高的也不是太明显。看了这本书,我对之前盲目跟风报班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决定退掉一些课,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时间,让他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吸取养分。在小学初中阶段,他的成绩可能不如某些只在学习上用功的孩子成绩拔尖,但是增加课外阅读会让孩子后劲十足,厚积薄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强,相信年级越高越能充分地显现课外阅读这根魔杖的魅力。

3、“管”与“不管”的纠结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对孩子“管”与“不管”的问题,相信不只是我的困惑,也是其他无数家长非常纠结的问题。“管”太多,怕孩子有依赖心理,自己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不管”,又怕孩子成绩不好,甚至丢三落四,想不周全,被老师批评,同学笑话。永远在该不该管,“管”好还是“不管”好之间焦灼不定!看了这本书,再回想自己的教育日常,感觉我还是犯了现代独生子女多数家长犯的错误,管太多了!

书上说,对孩子管得很细很严的家长,大多是工作、生活上很用心的人,自我管理往往做的很好,在工作或事业上属于那种在那儿都能干好,都会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同样,在孩子教育上,成功心更切,也很自信,把对自己的管理,都拿来套在孩子身上。可是,基本都是失望的,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因为,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

回想我小时候,家里都忙没人管,于是学会了自觉。孩子不自觉,恰是因为“有人管”。该他自己相想的,家长都替他想到了;该他自己感受的,家长都给他提醒了,他干吗还要自己去留这个神呢,哪里有机会学习自我管理呢?于是,不自觉、懒散等坏习惯就不可避免的养成了。大人整天苦口婆心地唠叨,事无巨细地一一打点,实际上在孩子面前一直扮演权威的角色,孩子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怎么被激发出来?

中国有句话,叫“过犹不及”。所以,能放手要尽量放手,“不管”是最好的“管”。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给孩子一些犯错的机会,是改善问题的必经之路。

现在,我有意识的让自己不管,但我发现“不管”比“管”难多了,看着孩子自己犯错、苦恼再自己纠正,我还要尽量不去插手,压抑想“管”的冲动。但是渐渐的,我发现孩子身上有了可喜的变化,很多事情通过他自己的思考和锻炼,能做的不错了。回家都能自己主动写作业,书包、衣服都自己收拾,有时还会主动的帮家里做做家务。虽然他还是会有想不全面,忘这忘那的时候,但各方面能力上明显有了很大进步。

得体的退出,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给孩子试错的机会,相信孩子纠偏的能力。这时候家长的“不管”就是最好的“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一种教育艺术,因为某些时候,这是最合适最恰当的方式。

结束语

最后我想说,我是一个80后宝妈,现在孩子已经是个9岁的小伙子了。记得那时,休完产假回来上班后没几天,领导突然对我说,我发现你做事比以前变得更靠谱了,更认真细心,更有责任心了!我想了一下,的确,这应该和变身宝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从有了孩子,我体会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从一个自在、自我的女孩儿,迅速转变成另外一个人,这个人要为另一个娇柔的生命负责,她的每一个言语、行为和思想都会对另一个生命带来巨大的影响,这是一种何等的压力和责任!其实,每个母亲都是不自信的,她们为孩子倾其所有,却还总是觉得自己能力有限,给的不够多。只要对孩子好,无论怎么辛苦,怎么受委屈,她们愿意为孩子做任何事。这种爱,是一种何等伟大的情感!

    当然,我认为作为母亲,作为家长,光有爱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提高爱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把前人总结的科学有效的育儿知识和经验,与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最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才能够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最大的助力!《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希望宝妈们都能阅读一下这本书,向尹老师取取经。让我们一起学习孩子的成长规律,给孩子更成熟的爱!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