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空管分局完成进近管制空域调整工作

  “CES5291,太原进近,保持标准气压4200米,联系区调120.55,再见”。1月10日早晨,随着太原机场第一架离场航班的顺利保障,山西空管分局进近管制空域调整工作正式完成。此次空域调整是继进离场航线分离后,山西空管分局在空域优化方面的又一项重大举措。空域调整后,太原进近管制可用高度层减少至10个,太原区域管制可用高度层增加至10个,减轻了由于太原机场流量持续增长,给进近管制员的带来的压力,减少了太原进近与周边军民航机场的协调通报环节;同时,解决了山西区域管制7800米以上高度移交北京后,高度层减少,调配空间紧缺的问题,平衡了区域和进近管制区的工作量,增加了太原空域的总体容量。

  “CES5291,太原进近,保持标准气压4200米,联系区调120.55,再见”。1月10日早晨,随着太原机场第一架离场航班的顺利保障,山西空管分局进近管制空域调整工作正式完成。此次空域调整是继进离场航线分离后,山西空管分局在空域优化方面的又一项重大举措。空域调整后,太原进近管制可用高度层减少至10个,太原区域管制可用高度层增加至10个,减轻了由于太原机场流量持续增长,给进近管制员的带来的压力,减少了太原进近与周边军民航机场的协调通报环节;同时,解决了山西区域管制7800米以上高度移交北京后,高度层减少,调配空间紧缺的问题,平衡了区域和进近管制区的工作量,增加了太原空域的总体容量。

  2011年5月,山西空管分局进近空域调整准备工作开始进行,通过专家评议以及模拟仿真等方法对调整方案进行评估,最终确定使用现在实施的运行方案。方案确立后,山西空管分局多次组织安全评估,进行危险源识别,在前期进行的危险源识别过程中,识别的危险源主要集中在管制员习惯,以及冲突点、移交点改变等方面,针对识别的危险源,管制运行部多次组织空域调整的专项模拟机训练,并组织进近管制室与区域管制室对工作协议进行了修订。

  2012年6月25日,太原进近管制范围调整得到上级批复,管制运行部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了详细的进近空域调整实施计划,对管制员进行了理论培训、考核以及模拟机训练;对管制协议进行了进一步补充、修订;对管制运行设备功能、告警参数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升级。

  2012年11月20日,在进近空域调整前50天,在各项工作基本准备就绪的情况下,管制运行部组织各个管制室进行了全员的大规模的风险排查,此次风险排查分析了管制员思维定式;冲突点变化;移交点变化;进场程序改变等四方面的风险特征,并提出安全建议,排查内容最终以《安全风险通告》的形式下发,告知全员。

  2013年1月8日,在进近空域调整前48小时,山西空管分局管制运行部结合《终端管制中心管制移交案例分析会会议纪要》内容,主持召开了进近空域调整前安全风险评估会议。山西分局局长陈记珠、副局长梁义柱、业务部和安全部以及管制运行部、技术保障部的领导和安全管理人员参加会议。会议主要进行了两项内容,第一,由进近管制室汇报了进近空域调整的准备情况,第二,由进近、区域、塔台三个管制室汇报了按《终端管制中心管制移交案例分析会会议纪要》要求,结合进近空域调整对管制边界移交风险排查的落实情况。通过风险排查,三个管制室共识别出4个危险源,以及进近空域调整后的11条内部风险提示。

  2013年1月9日夜22:30,距离进近空域调整实施仅剩一个小时三十分钟,万事俱备,技术保障部开始对管制ATC系统逐一分发程序,由于前期计划合理、准备充分,一切顺利。

  从方案提出到今天正式使用调整后的进近管制空域,经历了整整1年零8个月,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这1年零8个月中,山西空管分局召开了大大小小各种会议数十次,管制运行部,综合业务部、安全管理部、技术保障部等多部室协作配合,进行模拟机验证,进行风险排查,进行安全评估,进行设备功能改进,进行了模拟机训练,进行理论知识培训,进行航图调整,进行协议修订……。

  进近空域调整的任务完成了,但这却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在此次空域调整过程中,我们欣喜的看到,我们已经开始学习、使用国外先进的安全风险管理工具,这标志着山西空管分局的科学管理能力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未来,随着PBN、ADSB等新技术在中国的应用,随着空域的逐步开放,管制运行将越来越走向高效化,航空业的迅猛发展,无疑是对我们保安全最大的挑战,为了保证我们管制工作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要发展自己,通过不断学习,全面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管理能力,从而提升我们整个分局的保障能力。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