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跑道侵入 保航空安全——青岛空管防跑道侵入安全教育月规章管理篇

作为“防跑道侵入安全教育月”活动的重要内容,上一篇文章我们已经从设备方面介绍了青岛空管在防跑道侵入方面所做的努力,今天我们将继续从规章管理方面介绍防跑道侵入工作。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防跑道侵入工作,民航局、民航局空管局相继组织编写了一系列防止跑道侵入的指导材料、手册和规定,如:《防止机场地面车辆和人员跑道侵入管理规定》(AP-140-CA-2011-3)、《民航空管防止跑道侵入指导材料》(IB-TM-2013-002)、《防止跑道侵入手册》(ICAO Doc 9870 AN/463)、《空管系统防止跑道侵入指导手册》等,这些文件旨在通过整合国际、国内民航防跑道侵入相关规章文件,提出适合空管运行单位的防跑道侵入措施,为空管、机场等运行单位有效开展防跑道侵入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跑道侵入的概念:

《民用航空器事故征候》(MH/T 2001-2015)中指出,跑道侵入是指在机场内的任何航空器、车辆或人员错误的出现或存在指定用于航空器着陆和起飞的地面保护区的情况。

《民航空管防止跑道侵入指导材料》(IB-TM-2013-002)中指出,保护区包括跑道、滑行道和滑行道位于适用的跑道等待位置和实际跑道之间的部分。地面保护区包括机场跑道以及滑行道位于适用的跑道等待位置和实际跑道之间的部分、跑道中线两侧各 75m 范围内的土面区、ILS 敏感区、ILS 临界区和跑道端安全区。地面保护区包括跑道、跑道等待位置和道路等待位置与跑道之间的部分。

二、跑道侵入事件严重程度的等级分类:

我国民航《民用航空器事故征候》(MH/T 2001—2013)与国际民航组织《防止跑道侵入手册》(DOC9870 AN/463)一致,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把跑道侵入分为以下五个等级:

A类:间隔减小以至于双方必需采取极度措施,勉强避免碰撞发生的跑道侵入;

B类:间隔缩小至存在显著的碰撞可能,只有在关键时刻采取纠正或避让措施才能避免碰撞发生的跑道侵入;

C类:有充足的时间和(或)距离采取措施避免碰撞发生的跑道侵入;

D类:符合跑道侵入的定义但不会立即产生安全后果的跑道侵入;

E类:信息不足无法做出结论,或证据矛盾无法进行评估的情况。

按照《民用航空器事故征候》标准,A类属于航空器严重事故征候,B类属于一般事故征候。

 

三、防跑道侵入陆空通话的关键点

  • 塔台管制室工作手册:

1、禁止使用“继续等待”、“进跑道稍等”、“不能上跑道”、“稍等进跑道”等容易混淆的指令,防止航空器或车辆驾驶员误听成“进去等待”。

目的:针对该类指令,容易造成歧义,如“进跑道稍等”,可以被理解为“进跑道后稍等”或者“稍等再进跑道”,而在管制工作中,我们要避免会产生歧义的指令,应使用标准通话“跑道外等待”。

 

2、跑道外第一个等待离场的航班不满足进跑道条件时,必须向机组说明原因,并强调“跑道外等待”(Hold short of runway)(英语重读HOLD),以机组完整复诵结束通话。跑道外等待指令的发布应注意提前量,建议航空器在进入联络道前发布。

目的:跑道外等待的第一架航班是最可能产生跑道侵入事件的,对该类航班发布指令时强调原因可以帮助机组建立情景意识,必要时也会通过告知机组预计等待的时间,寻求机组的配合,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管制与机组共同合作防止跑道侵入的发生。

 

3、塔台管制席在发布此类关键性指令的时候如机组没有第一时间进行复诵,必须重新发布指令并确认机组复诵;如果机组对于跑道外等待指令采用“收到”、“明白”等含糊指令复诵,管制员应要求机组完整复诵。

目的:针对跑道外等待的航班,要求机组完整复诵相关指令,可以向机组强化“跑道外等待”的状态意识,针对关键指令执行严格要求,在指令方面严防跑道侵入事件的发生。

 

4、严禁使用以下条件性指令:

“五边航班落地后”/“前机滑跑/前机起飞后”+“可以进跑道”+跑道号

“after the aircraft on final landing/the preceding aircraft rolling/airborne”+“line up”+ runway number

目的:1.通过减少条件性指令的使用,避免可能产生的频率干扰,防止驾驶员误听或未听到条件性指令导致发生跑道侵入事件。

2.对塔台防跑道侵入工作而言,条件性指令带来了新的衍生风险,例如五边同时存在多个进近航班时,通报机组在第几个落地航班后进入跑道,对机组而言会产生多余的疑问,此时指令中同时存在多个指令元素,包括“进跑道的要求”、“在航班落地后”、“等待航班个数”、“进入跑道的滑行路径”等,在任一指令元素操作中出错,都有可能产生不安全事件。

 

四、管制现场运行要求

  • 《空管系统防止跑道侵入指导手册》:
  1. 管制员指挥时采用“循环扫视”;
    管制员及时了解更新的跑道、滑行道信息;
  2. 对于较复杂的滑行指令,管制员将指令以适当方式分成若干部分,并按照一定的次序发送;
  • 塔台管制室工作手册:

塔台管制席

  • 负责坚持“目迎目送”,密切关注航空器起飞、着陆动态;
  • 负责按照防止跑道侵入的规定实施管制;
  • 负责及时正确处置跑道侵入事件。

塔台监视席

  • 负责坚持“目迎目送”,密切关注航空器起飞、着陆动态;
  • 负责协助塔台管制席处置跑道侵入事件。

目的:

1.“循环扫视”、“目迎目送”是塔台管制员的岗位职责,在工作过程中,管制员会通过目视及现有场面监视设备对管制范围内的机动区进行持续的目视观察,对起飞、落地、进跑道等关键状态特别关注,谨防跑道侵入事件发生。

2.充分发挥双岗制协同作用,使同一席位管制席与监视席构建相同的情景意识,保持对跑道安全的持续掌握,有利于运行效率与减少跑道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 塔台管制室工作手册:.

塔台管制席在发布进跑道、起飞、落地等关键指令前,应提前与监视席进行交流,经监视席同意后,操作电子进程单做好防跑道侵入的技防操作,再发布管制指令,发完指令后密切监听航空器驾驶员复诵,如果发现问题应立刻纠正。 对于落地航班,机组完整、正确复诵“落地指令”后,塔台监视席将CFL高度设置为“NONE”;

 

目的:双岗运行时,要求管制员在关键性指令发布前进行交叉检查确认避免遗漏,同时要求管制席管制员在指令发布前先利用技防手段进行跑道运行的无冲突确认。在管制席指令发布确认已收到机组正确完整复诵后,监视席进行自动化设备操作,充分利用技防设备,防止遗忘动态,同时确保席位人员在岗在位在状态。

 

  • 对于起飞航班,机组完整、正确复诵“进跑道指令”和“起飞指令”后,塔台管制席在电子进程单上任意位置分别画对勾进行标注。

 

目的:在确保关键性指令被驾驶员完整正确复诵后,进行二次确认操作,避免席位人员遗忘动态,产生冲突或造成跑道不安全事件。

 

五、发生跑道侵入事件后的应急处置

1、紧急情况下,优先指挥航空器避让:

a)取消离场航空器的起飞许可;

b)指挥降落的航空器复飞或中止进近;

c)通知航空器出现跑道侵入或者跑道上有障碍以及障碍在跑道上的位置;

d)当与侵入的车辆、人员不能建立有效联系时,需要求机场指挥中心场道科前往处置并检查跑道。

2、当侵入方为航空器时,应通过管制频率与其建立联系;当侵入方为车辆时,应通过对讲机或机场运控,传达信息;当侵入方为人员时,应呼叫场道巡检并由其带离。

3、当航空器驾驶员对跑道侵入事实无争议时:

a)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以恢复跑道正常运行为主要处置方向;

b)注意为“侵入事实”无争议,非“侵入原因”无争议。

4、当航空器驾驶员对跑道侵入事实有争议时:

a)指令航空器原地等待,以备现场取证;

b)向事发航空器/人员/车辆及相关航空器驾驶员进行通报,避免跑道侵入事件类型升级。

5、无法确定跑道侵入的类型时,如:无法判断B类或C类跑道侵入;无法判断D类或E类跑道侵入时,建议依照情况更严重的跑道侵入类型进行处置。

目的:根据上位规章和规定,根据不同的跑道侵入事件类型,细化跑道侵入的相应处置,既有利于在发生跑道侵入事件后进行处置和后续调查,也有利于降低一部分跑道侵入事件发生后的不利影响,提高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处置预案“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最后,规章与管理要求是为了让管制员了解和掌握跑道安全知识,通过解析跑道运行风险,规范防跑道侵入措施,降低跑道安全风险。鉴于篇幅所限,本文未罗列全部规章规范内容,同时,防跑道侵入的技防、管理措施也在根据发生的不安事件、技术的革新持续不断地改进,下一篇我们将剖析过去发生的典型跑道侵入案例,抛砖引玉,共同探讨设备、规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