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搬迁为何势在必行?胶东机场打开“机”遇之门

8月12日凌晨,随着过夜飞机从流亭机场调机到胶东机场,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的跑道灯、机坪高杆灯、航站楼灯、塔台灯、“青岛”大字灯依次关闭,正式停运。

机场是一座城市与外界连接的重要枢纽节点,对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有着十足的吸引与集聚力。服役了数十年的流亭机场为何“退役”?后起之秀胶东机场如何“一夜转场”?又将给胶东半岛带来哪些“礼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诞生——

  机场搬迁是一个“必选项”

为什么要关闭流亭机场,转场胶东机场?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亭机场体量太小。

据了解,流亭机场规划设计的年旅客吞吐量上限是1200万人次;2010年,青岛机场客流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达到1110万人次,跻身国内千万级机场行列,成为山东半岛地区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面向日韩的重要国际门户机场。

2013年挖潜扩容后,流亭机场承载上限提高到1800万—2000万人次。到了2016年,流亭机场旅客吞吐量已超过2000万人次;2019年,流亭机场更是超限“服役”,旅客吞吐量2555.6万人次。

历经3期扩建和数次挖潜扩容,流亭机场的潜力已经捉襟见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开放发展步伐加速,流亭机场航线网络不断通达,机场上方的空域资源也越来越紧张。

考虑到种种因素,青岛启动新机场规划研究,积极争取将青岛新机场建设列入了民航“十二五”发展规划,机场定位由普通干线机场提升为面向日韩的区域性门户枢纽机场。

从2015年开始,新机场工程进入全面开工建设阶段。进入2021年,胶东机场转场筹备进入“快车道”——1月,完成试飞任务;3月,顺利通过民航建设工程行业验收和使用许可审查;6月,使用许可证获批,具备开航运营许可条件;7月12日,转场时间正式对外公布;8月12日,“一夜转场”。

转场——

  难度极大,必须一次成功

与此前采取过“一夜转场”的广州、昆明等地机场相比,胶东机场面临的转场环境更为复杂,搬迁距离更长、自动化程度更高、运营模式变化更大,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安全、平稳、顺畅是胶东机场运行的核心关键,运行演练是转场前的必要环节。自今年3月通过行业验收以来,青岛机场集团按照民航业有关规范,实施了“两场运行”模式和“四班三运转一培训”班制,确保全员有序、分批次进场熟悉工作环境、业务流程、设施设备,依托老机场真实运行生产数据,在新机场进行全仿真、实战化模拟运行。

进入4月以来,胶东机场陆续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综合模拟演练。

8月11日,青岛机场集团对航班进行有序调减,航班数由日均500架次缩减到255架次。当晚,从流亭到胶东的“一夜转场”工作全面启动。机场消防、机务、物流、地服、飞行区以及基地航司、油料等驻场单位的大量民航专业设备,在保障完流亭机场航班后立即启动至胶东机场的搬迁、调试等任务,确保12日以最佳状态迎接“实战”。

青岛机场集团副总经理李启星说:“作为中国民航近几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转场,所有的人员、设备以及航空器都要进行同步切换,必须一次成功。”

 未来——

  将为区域带来

  更多人才、更多资源

航空业将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定位与发展方向。胶东机场的建设和转场,绝不仅仅在于新增了一座国际枢纽机场,更在于这座新机场对青岛乃至胶东半岛城市形态、开放格局、产业能级跃升的巨大影响。

青岛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毕监武表示,胶东机场转场运营后,将助力发挥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叠加优势,不断提升中日韩(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层级。从机场所处的区域看,胶东机场的启用,将补上青岛临空经济产业链最重要的一块拼图。

胶东机场启用后,将为这片区域带来每年数千万人次以上的客流量。在此基础上,将有更多国际人才、国际资源,经更广阔的空港进出青岛、进出山东、进出黄河流域,这也是胶东机场以及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要承担的职责。

机场转场也将给物流行业带来直接利好。近年来,胶州市利用机场这块“金字招牌”发力物流业招商引资,引来众多国内外知名物流巨头,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航空物流产业集群正加速聚拢。(来源:青岛大众网)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