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守护空中“生命线”,我们守护你------2020年抗疫期间云南空管分局后勤保障工作纪实

       2020年的春节是一个不寻常的春节。武汉发生了一场疫情,新冠肺炎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每天不断上升的感染数字影响了所有人的生活。铁骨铮铮的医护工作者,前仆后继,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病毒和生命之间,筑起了一道长城。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承担着云南空管分局一日三餐的后勤职工食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冲在分局防疫的最前线,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主要任务,第一时间吹响了“集结号”。
也许你会说,抗击疫情,和食堂有什么关系?对于一个正常情况下早餐180人,中餐320人,晚餐120,全年近23万人次用餐量的中型食堂来说,疫情的来临,食堂压力很大。
      及时防控,守好“责任田”
食材储备充分,是确保食堂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临近春节,疫情还不是特别严重,食堂主要储备的是春节十天的食材用量。供应商预计2月1日前复工。当时考虑到今年暖冬,节后可能出现倒春寒,所以在常规储备的基础上,食堂多准备了200公斤大白菜,腌制了100公斤猪肉,土豆、萝卜、包心菜都比去年预存的多一些。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有的供应商困在昆明城外的地州不能返回,有的因为市场封闭管理,连自家仓库都进不了。提前多储备的蔬菜派上了用场。大年初五,考虑到原定初七上班,食堂清理了库存。由于保存得当,及时清理储菜间,不易存放的及时消耗后,剩余食材都比较新鲜,米油储备充分,真正应了那句老话“家中有粮心不慌”。受疫情影响,猪肉市场迟迟没有复工。眼看食堂储存的猪肉越来越少,市面上多为冷冻储备肉。考虑到职工的身体健康,食堂负责人多方联系,终于从屠宰场直接调两头生猪到食堂,解决了食堂的燃眉之急。
“硬核”疫情,确保措施到位。
没有细致完善是防御措施,就不能让职工安心和放心。面对凶猛的疫情,食堂制定了8条“硬核”措施,一一落实,确保食堂安全。一是测量体温。食堂工作人员每天测温三次,外来送食材的人员也要测温,登记,确保工作人员健康。另外,在开餐期间,安排专人在食堂外测量用餐人员的体温,确保安全。二是用餐区开窗通风。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冬天的风,阴冷,坐在窗边的职工,习惯关窗。服务员一看到,马上上前,耐心说明开窗通风是为了空气流通的道理,化解矛盾。三是所有桌子从面对面四个人同桌,改为桌子全部靠墙,两个人一桌。另外增加了三个用餐区,由原来的四个用餐区扩大为7个。在职工用餐时,有交谈的,服务员就上前提醒,用餐时请勿交谈。四是安排专人戴着口罩手套拿碗筷给用餐人员,避免用餐人员用手取餐具,污染餐具。五是安排专人打菜,避免用餐者自行打菜,病毒经菜夹形成交叉感染。六是制定了食堂用餐期间的温馨小提示,比如在去餐台前戴口罩,取餐完毕后坐到凳子前才能取下口罩。比如取餐台前不能打电话或是交谈,比如用餐期间不要交谈,快速用餐,尽量缩短不戴口罩感染病毒的风险。七是增加场所消毒频率,延长碗筷消毒时间。用84消毒液每天两次拖地,碗筷消毒时间也延长了,确保餐具安全。八是为了应对疫情袭来,提前购买了5000套一次性碗筷,在超市方便面脱销的情况下,想尽办法采购到100多盒方便面,确保在疫情严重到职工不能在食堂集体用餐时,能提供盒饭或方便食品以保证职工正常用餐。
      这些措施,烂熟于每一个食堂人的心中。因为我们深知,如果分局有一例被感染,就意味着一个科室,一个班组要被隔离,就会影响分局的正常运行。所以,确保食堂安全,才能为飞行安全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面对疫情,所有人员全面到岗,没有一个人退缩
       从1月30日开始,通往长水的地铁线路关闭,大巴车也只开通了有限的几个车次,住在市区的一个服务员只能常住长水。到今天,她已经连续十多天没有回家。问她,她说“女儿大了,自己会煮方便面,单位需要人手,我应该留下”。
       受影响的不止是城市,还有农村。临近的村子实行封闭管理,只能出,不能进,在分局上班就意味着她们下班后不能回家。食堂里有5个女同志隶属附近三个村子,都接到了村干部不得外出的最后“通牒”。作为机场旁边的拆迁户,她们的经济条件都很好,原本不指望这份工资养家。家里人说,别去了,要是感染了病毒不值得。可是5个人连夜带着行李搬到宿舍,她们说,现在正是春节,食堂招不到人。虽然有感染风险,但总要有人去做,想不了那么多,就想着能出一份力,让疫情尽早过去。
       在家休假的王开珍,听到昆明高速要限制通行的消息,等不得假期结束,连夜赶回昆明,家里只剩下2个上学的孩子。问她舍得吗?口罩后的她眼睛有些湿润:“肯定有些舍不得呢,毕竟年还没过完,还没来得及问问她们期末考试的情况呢。可是,如果不提前回来,高速路封闭了,回不来,就会影响工作”。
      食堂宿舍是多人合住,没有隔离的条件。最后一名服务员从地州回昆明时,需要隔离。当食堂负责人在群里问哪个宿舍空着,让她隔离的时候,马上有人回复“可以安排她和我住,她们宿舍人太多了,一旦感染就会影响食堂工作。和我住人少一点,风险也小一点”。食堂负责人考虑到她是家里的唯一的顶梁柱,不同意安排和她住。她说“没事,困难时期,不能给分局增加麻烦。我会在宿舍戴口罩,做好防护工作的”。
      她们都不是党员,大都是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她们不懂大局意识,担当和责任,朴实的她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甚至有些木讷。她们只知道食堂工作不能缺人,她们只知道让单位里这些年轻娃娃吃饱饭才能有力气指挥飞机,她们能做的就是在他们放下话筒走进食堂的时候,能吃上可口的红烧肉,能喝一碗排骨汤,她们把这些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这些普通的农村妇女,她们既是普通服务员,洗菜工,也是被人惦记的妈妈、是女儿。她们也害怕病毒,也害怕感染,可既然承担了食堂的嘱托,她们没有后退半步。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在这次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基辛格在《论中国》的名言总是被反复引用。
      在后勤职工食堂,百分之八十是女性,从穿上工作服的那一刻起,她们就隐藏了情绪,放下了恐惧,搁置了惦念,放弃了被照顾的权利,她们早已忘记了自己是妈妈,是妻子,是女儿,她们用自己的柔弱,挡在病毒前面,为分局职工的健康,筑起一道墙,阻断疫情进入分局。
      “关键时刻看担当”。面对扑面而来的重大疫情,靠的是凝心聚力的团结,靠的是果断又科学的应对机制,云南空管没有被按下暂停键。一个班组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打赢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后勤食堂守住了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没有在挑战面前退缩,在防控疫情的特殊战斗中接受考验,展现出我们后勤人的坚韧和无畏。

      疫情当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你守护空中“生命线”,我们守护你!

来源:云南空管分局(王惠云)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