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空中都江堰”职责——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流量管理室协同各部门做好复杂天气下航班保障工作

中国民用航空网讯(马芳云、宋健)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位于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离成都56公里,水利工程结构分为鱼嘴分水坝、飞沙堰、宝瓶口等,通过科学分流江水,造就了今天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而在西南地区的民航航班流量管理中,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流量管理室也扮演着“空中都江堰”的角色。

从8月10日开始,受西南涡影响,四川遭遇今年入汛以来最强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期间,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了山洪灾害红色预警,这也是西南空管局成都管制区域内2020年的首次大暴雨天气。从11日05:25至13日21:10,累计降水量达106.2毫米,雷暴总时间达近15小时,对成都区域的航班运行造成了极大影响,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流量管理室积极应对,做好精细化流量管理工作,协同其他部门,努力将天气影响降低到最小。

及时启动MDRS机制

“机场、航空公司会参考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响应机制(MDRS)的预警,根据天气、航路、区内运行保障能力对航班进行及时调减,避免旅客在候机楼、飞机客舱内长时间等待。”管制中心流量管理室运行监控室带班主任廖倩讲道,运行监控室根据气象中心预测,重点围绕重要天气发生概率,随时与塔台、终端、区管以及各分局管制部门进行会商协调,及时启动MDRS。

8月10日,流量管理室及时启动了次日的MDRS预警,并始终保持与气象部门、主要机场、各地运管委的在线会商,实时调整MDRS等级、持续时间、流控策略等,以适应区域内的容流匹配。从8月10日至13日,成都地区共计启动4次MDRS预警以及响应,其中8月11日从06:30开始启动橙色预警,成都区域通行能力下降65%,从中期至次日凌晨00:30调整为黄色预警,这也是时长最长的一次MDRS预警,尽管当日保障压力骤升,但流量管理室还是协同其他部门共同保障了当天区域内3761架次航班的飞行。

为安全保障筛出风险

“流量管理室数据计划室加强值班力量,及时拍发现行飞行变更报文(CPL)通知相关区域迅速制作雷达计划标牌(FDO),保证管制指挥的顺畅。”流量管理室数据计划室班组长陈佳婧说,8月11日至12日,数据计划室共处理返航备降航班40架次,拍发CPL电报近百条,涉及5个飞行情报区和20个管制区域,接打协调电话近千次,这些数据都是数据计划室在这次复杂天气保障下交上的答卷,他们的努力是为了航班信息在雷达屏幕上更加直观、准确,为管制指挥提供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流量管理室积极协同配合其他管制部门,为塔台延长跑道时间、终端AMAN进场管理、区管高低空分流做好数据分析统计工作,及时发布本场和飞越架次、始发离港航班正常率、机场放行正常率、进出港高峰架次以及航班高峰数据统计分析,为实际指挥提供完备的运行品质信息。

最大限度提高空域效率

流量管理室发挥好“节流阀”的作用,协同塔台、终端、区管根据每条航路、每个进出港点和机场的天气情况,制定合理的流控方案,重新排布流量,及时通报区域扇区、终端区进出港以及成都本场在未来几个小时的航班流量趋势预判,提供精细化服务,为管制部门灵活开合扇区、安排值班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在复杂天气来临前,航空公司能够更加准确快速地获取信息,为航空公司做好航班时刻动态调整争取先行机会,配合好管制部门做好区内通行能力的动态调整,把公司和旅客的损失降到最低。”某航空公司入驻流量管理大厅的人员感叹道,入驻流量管理大厅的航空公司与流量管理室管制员能够面对面,提高了沟通效率,提升了航班时刻实际利用率,减少延误航班的数量,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协同、高效。

流量管理室将继续发挥好流量“阀门”作用,通过与相关各方共同搭建协同平台,确保区域内飞行安全、高效,提升容流匹配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顺畅出行。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