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档案2007.05-07 辛文
直升机是旋翼航空器。它与固定翼航空器一飞机不同的是,依靠发动机驱动旋翼旋转产生升力,并通过特殊的传动机构改变升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实现飞行。由于原理、技术途径与难度的不同,在世界航空史上,实用直升机的问世比飞机晚了30多年。但直升机的后发优势却十分强劲。
中国的直升机工业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的,比世界先进国家晚了将近20年。在以后51年的进程中,中国直升机工业经历了仿制、参照设计、自行研制、引进国外专利,进而实施多种模式的国际合作等发展阶段,这51年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痈苦,诸多的坎坷使人不胜唏嘘,也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人的航空幻想昭示了直升机原理
人类关于飞行的梦想源远流长,古已有之,无论中西,概莫能外。大量关于飞行的神话与传说,美丽而玄妙,对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古希腊与古罗马有驾战车飞行和羽衣飞行的传说;中国则有飞车、列子御风而行以及嫦娥奔月的故事,这无一不表达了人类对翱翔天空、凌云御风的渴望与遐想。
人类渴望能够像小鸟一样自由飞翔:鸟儿只需拍拍翅膀就轻盈而起,遨游天空。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人类虽然没有翅膀,但却有一个具有无限智慧与潜能的大脑,他们可以想像并制造出自己的“翅膀”,运用这种“翅膀”同样可以使人类翱翔天空,甚至比鸟儿飞得更高、更快、更远。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羿(音意,一穷国君)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恒娥(即嫦娥)窃以奔月”(《淮南子·览冥训》)。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帛画上,绘有女子双手托月,这可能是发现最早的嫦娥奔月图。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原为帝俊妻(又一说为后羿之妻),因为偷吃不死药而飞升月宫变成蟾蜍,在宫中捣不死药。后演变为白兔捣药,故事多有演变,月宫有嫦娥、玉免、吴刚、桂树、桂花酒。
自公元4世纪以来形成的敦煌壁画,绘有许多著名于世的“飞天”形象。这些都反映了古人见飞鸟而思飞,或幻想长有翅膀飞向蓝天的愿望。
归纳起来,中国古代幻想的飞行方式基本有三:一是翅膀,象飞鸟一样飞翔;二是驾鹤或凤凰上天;三是神力(哪吒、孙悟空)。但这三种方式都是垂直起落的。古人的想像与现代直升机的飞行原理十分相似。
中国人发明的航空器械一一竹蜻蜓,被西方人称“中国陀螺”,堪称直升机的“始祖”。竹蜻蜓最早出现的年代已不可考。竹蜻蜓虽是小孩玩具,但它利用螺旋桨旋转而产生的的空气动力实现垂直升空,生动地揭示了现代直升机旋翼的基本工作原理。竹蜻蜓于14世纪传到欧洲,带去了中国人的创造。欧洲人将它作为航空器来研究和发展。“英国航空之父”乔治·凯利曾制造过几个竹蜻蜓,用钟表发条作为动力来驱动旋转,飞行高度曾达27米。可以说,竹蜻蜓对现代直升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航空工业诞生于20世纪初,自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世界第一架飞机之后,在1910年左右,美欧相继建立起航空工业。中国的清朝政府,从1910年起在北京南苑设厂制造飞机,1910年到1949年10月这40年中,中国政府也曾试图发展航空工业,并陆续建立一些飞机制造厂,仿制和自行设计制造了几种机型,但规模都不大。而世界直升机工业开始于20世界40年代。世界直升机之父一西科斯基的R—4直升机率先投入批生产,并交付美国陆军航空兵使用。
1943年,西科斯基公司带着一架R—4直升机到中国昆明进行飞行表演。这是现代直升机第一次在中国天空飞翔。
1945年春,美国陆军航空兵第14航空队的一个直升机中队进驻中国云南省,主要进行搜救工作。
在1943年R—4直升机飞行表演现场,有一个观众深受触动,他就是当时昆明飞机制造厂的厂长朱家仁。
朱家仁早年留学美国,1926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次年回国,在上海虹桥飞机厂任工程技术人员。1930年春,朱家仁提出造飞机的想法,他取得了南京国民政府航空署的准许。1937年春,朱家仁设计制造完成了“苏州”号双翼教练机。
1944年,朱家仁开始研制直升机。1948年他制造了“蜂鸟”甲型、乙型共轴式直升机各一架。1951年,朱家仁在台湾又制成了CJC—3纵列双旋翼直升机。但在飞行试验中出了事故。又经过三年的研究、试验和改进,1955年8月,朱家仁制成了CJC一3A型直升机。1956年3月9日,该机进行了飞行试验。朱家仁堪称中国研制直升机的第一人。
新中国决策创建直升机工业
1956年10月16日是一个寻常的日子,却是中国直升机发展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局长王西萍致电哈尔滨飞机厂厂长陆纲,向他宣布了同年9月2 4日航空工业局分党组的一项重要决定:航空工业局分党组根据各方面对直升机的需求,研究决定哈尔滨飞机厂和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厂制造苏联米—4直升机及其发动机。
王西萍1914年12月生于山东乐陵。建国后,投身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与发展。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任命赵尔陆为部长兼航空工业局局长。调王西萍任航空工业局第一副局长,主持工作。1953年1月,航空工业局成立分党组,王西萍任分党组书记。1955年3月,中共中央正式任命王西萍任航空工业局局长。他还是第二机械工业部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
王西萍为奠定航空工业的基础做了大量工作。他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艰苦努力,提前完成了航空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由修理走向制造并开始向自行设计过渡,为航空工业的早期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陆纲1913年9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1934年秋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955年初,陆纲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同年9月被调任哈尔滨飞机厂厂长。到厂后,他刻苦钻研航空企业管理知识和制造技术,带领全厂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于1956、1957两年,使修理交付的图—2轰炸机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1956年10月16日,人们把这一天作为中国直升机工业的创立日。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航空工业包括直升机工业的创立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曾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之苦的中国人民懂得,要不再受欺负,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发展强大的经济,建立强大的国防,建立独立自主的航空工业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它被列入了新生共和国的重要议事日程。毛泽东在1949年9月就提出,“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1949年3月,成立了中央军委航空局,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政务院总理周恩来运筹帷幄,把创建航空工业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1950年12月下旬,北京中南海西华厅,周恩来亲自主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和发展道路问题。
参加会议者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副总参谋长粟裕、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以及刚从东北电讯总公司调来北京筹建航空工业局的段子俊、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的沈鸿。
此时,距离朝鲜战争爆发不过5个月,距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不过2个月,战事紧急:美军攻陷平壤,美机轰炸鸭绿江大桥;志愿军后援部队受阻;志愿军空军急需飞机,急需夺取制空权……
1950年1月5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与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联名向中央上报《关于航空工业建设意见》,重工业部设立了航空组。
关于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道路,在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前,空军和重工业部曾经设想过,航空工业直接进入飞机的装配、制造(购买苏联的零部件),修理工作归空军负责,但战争的爆发,使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使航空工业的创建迫在眉睫,对其发展之路也要重新考虑。
经过连续几次会议讨论,最后,周总理在做会议结论,他指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是先有空军,而且正在朝鲜打仗,大批作战飞机需要修理。我国是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五六亿人口的国家,靠买人家的飞机,搞搞修理是不行的。因此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是先搞修理,由小到大,由修理走向制造。”这一结论,使中国航空工业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创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与道路。
这条发展道路与西方航空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很不相同。他们是先搞航空科学技术研究和教育,再搞研制、使用、发展改进、提高而不断循环。应该说,旧中国航空遗产本来就不多,加上一大部分移走台湾,留在大陆的所剩无几。如果新中国也按西方国家的道路亦步亦趋,一切从头做起,势必发展极为缓慢。航空技术从20世纪初取得重大突破,经过近50年时间已进入成熟阶段。后进国家既不可能亦无必要从头开始,而应当先买飞机使用,进而发展到自己制造,再发展到自行设计研制。
周总理在这次会议上还做出了另一项重大决策,就是依靠苏联援助建设自己的航空工业。航空工业属于高技术范畴,新中国创建伊始,基础薄弱,工业科技水平都很低,要迅速建立自己的航空工业,必须借助外援,而且外援的唯一的选择是苏联。
这次会后,周总理立即派遣以何长工为团长,段子俊、沈鸿为团员的代表团于1951年1月1日从北京出发,赴苏谈判。
在莫斯科,中苏双方进行多次谈判。1月30日,谈判基本达成协议。经双方最高当局审议,2月19日草签了协议书。3月10日,苏联政府原则批准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