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空管打破区域藩篱,实行跨区飞行总量控制

中国民用航空网讯:一个多月以来,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流量管理室在“总量控制加最小尾随间隔”试运行期间取得了可喜成效:5月16日至6月15日发布限制次数是京昆20次,沪蓉25次,杭蓉29次;接收限制次数是京昆13次,沪蓉8次,杭蓉11次。实行总量限制以前,在限制期间为满足流量间隔日均调配为4.6架次,实行总量控制以后日均调配仅为0.5架次,下降89%。

“跨区总量控制”是流量管理的一种方法,对于进港航班流量超过容量时,管制单位通常会采用总量控制的方法限制单位时间内机场的落地飞机数量。传统的流量控制叫做“MIT”即“尾随间隔”,例如1小时落地10架,即每10分钟落地一架飞机。如果两架飞机在天上间隔不够10分钟,后机就要在扇区边界机动飞行,耗费掉足够的时间以满足10分钟的流控间隔。这样不但浪费燃油,带来航班延误,而且会出现超过10分钟间隔没有航班落地的空隙,是对空域资源的一种浪费。“总量控制加最小尾随间隔”是在满足航空器最小尾随间隔的条件下,不对航空器间隔做刚性要求,只要1小时落地10架即可,每两架飞机之间的间隔是否等于10分钟不做要求。就像一把尺子,总长度没变,可是尺子的刻度不均匀了。这样使空域资源使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减少了与前机不足10分钟间隔的飞机的空中等待,节约了燃油,同时也降低了不同扇区间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协调量,减少了管制员工作负荷,提高了空域资源利用率,减少了时隙浪费,减少了航班延误,进而提高了航班正常性。

试运行结束后,流量管理室将继续使用总量控制加最小尾随间隔的流量管理策略,并探索在全西南区域的其他航路上推广。西南地区空域结构特殊,成都在西南区域中间,周围重庆、贵阳、昆明、拉萨、兰州、西安环绕,跨区协调频繁,流量管理工作负荷较大。有了前期的一些宝贵经验,西南地区其他航路上逐步采用总量控制加最小尾随间隔的流量管理方法,期望可以改善西南地区流量管理现状。同时,西南地区总量控制加最小尾随间隔的流量管理经验为全国其他地区流量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生动依据。“总量控制加最小尾随间隔”向进港流量精细化管理迈进了一步,未来有更广阔的天空等待进港流量管理不断发展与探索。管制单位将本着“真情服务”的美好初衷,为广大旅客提供优质服务,在减少航班延误、提高航班正常性方面百尺竿头,更近一步。(吕双回)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