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削山填谷建机场是如何通过“环评”的?

  神农架削山填谷建机场,将于今年10月通航。据当地媒体报道,为建设这处机场,建设者们削平了5处耸立的山峰,还在边坡地带和道面区处理了217个溶洞、溶槽、溶沟、溶隙、漏斗。当地宣传部门就网上关于修机场“是否破换环境”的舆情进行回应称,“不会严重破坏环境”。

  神农架削山填谷建机场,将于今年10月通航。据当地媒体报道,为建设这处机场,建设者们削平了5处耸立的山峰,还在边坡地带和道面区处理了217个溶洞、溶槽、溶沟、溶隙、漏斗。当地宣传部门就网上关于修机场“是否破换环境”的舆情进行回应称,“不会严重破坏环境”。

  不知道在神农架机场的决策者看来,何种程度的环境破坏才算是“严重”?依《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单位对“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该法第21条还明确,“除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建设单位报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网友吐槽无数,神农架机场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现又在何处?论证会、听证会开了吗?哪些民意代表参加了这些会议,并提出了何种意见,这些意见有无得到尊重?所有这些,现今都还是个谜。

  而从神农架机场开工两年多来的现状看,已然是“生米煮成了熟饭”。如果不是拜一篇宣传稿所赐,多数人对这个大项目可能还一无所知,就更不用说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了。

  如我们所知,神农架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形正是这一知名景区的魅力所在。可以说,每座山峰、每个溶洞都有各自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生态价值。尤其是溶洞,其形成往往要经过几十万年、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沉积钙化。填平上百个溶洞,与缩短游客到神农架的时间相比,孰轻孰重理当慎重考量、更应谨慎决策。何况溶洞一毁无从修复,而交通问题却是可替代的。就算要建机场,选址也应贯彻对生态的最小损害原则。笔者查看中国民用机场布局图,惊讶地发现在神农架机场的方圆200平方公里环形圈内,已经有9个机场!神农架机场难道就那么迫切,且已是最小损害的最优选择了吗?

  从当地津津乐道于这个机场对促进旅游产业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看,他们对于生态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吸引更多的游客。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观念,对于神农架人也未必是福音。若不重视并理顺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如何能保证今后又有类似的大项目再度侵蚀神农架那本已脆弱的生态。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