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又是一年。值此岁末年初之际,我系吕人力、于一、杨蕤、沈振、孙亮、刘洋、贺安华等七位老师受中国民用航空网的邀请,关于“航迹:航家眼中的民航2014”年终盘点,从以下八个方面对2014年度的通用航空业进行解读和点评。
1. 通航政策:期许落地
2. 通航运营:基础完善与创新发展
3. 公务航空:增速放缓
4. 民用无人机:冰与火之歌
5. 通航飞行服务站(FSS):蓄势待发
6. 通航制造:期待质变
7. 通航市场:亟待开拓“蓝海”
8. 飞行小镇:不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
1. 通航政策:期许落地
吕人力:回顾2014年我们发现,当前可以促进通用航空发展的主要宏观政策都已纳入国家、行业的改革版图,例如涉及产业要素供给的低空空域改革、涉及行业投资的降低通用航空准入门槛改革、涉及基础设施体系的降低通用机场审批层级改革、涉及通航运营主体的行业补贴政策等等。这类改革体现了国家、行业对通用航空的重视,将通用航空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
我国通用航空宏观改革举措的效果尚待观察,一是宏观政策“蓝图”到可操作的“施工图”有一系列的政策细化过程。二是没有大量重复性的社会实践,哪些行业做法是“可接受的”都很难形成共识
2015年我们的政策期许是什么呢?是政策的落地、生根,这有三个“看点”。一看省域范围的通用航空统筹发展能否走出新的路子;二看通用航空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是否能够产生商业模式的创新;三看决策部门能否从使用者角度建立通用航空政策的效果评估机制。我们应该通过改革不断地摈弃这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和预设条件,套用那句老话:通用航空,“发展才是硬道理”。
2.
通航运营:基础完善与创新发展
于一:2014年一体化运营企业逐步形成。通用航空“全产业链”在推崇与质疑两种声音中走过几年,中航通飞、重庆通航等企业的全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打造制造、运营、保障一体的企业集团,既通过自给自足做好配套保障,又凭借关联市场开拓扩大规模。兼并重组合纵连横是其中重要手段,北京通航控股等企业借此迅速建立起涵盖制造、机场、91、135、145、147等业务的企业集团。大型一体化企业将是探索中国特色通用航空发展道路的中坚力量。
资本市场是通用航空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经历了前一阶段的运动式、排浪式发展,2014年通航投资有被“妖魔化”的趋势。资本市场是帮助新兴行业跨过幼稚期的重要力量,在目前我国通航企业盈利难的现实下,又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未来几年,能否抓住资本市场是企业与行业发展的关键。
大众化是通用航空实现规模化的必由之路。《国务院关于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通用航空要实现“规模化”发展,并提出了到2020年“200万飞行小时”的具体要求。工农作业市场平稳,驾驶员培训即将度过峰值,而2014年以来商务航空增速放缓。未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爱上飞行。
飞行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将迎来高潮。在经历了前些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之后,基础保障先行已逐步成为各界共识。按照相关规划要求,“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新建一批通用机场及飞行服务站,飞行基础保障体系将成为重点发展领域。
3. 公务航空:增速放缓
杨蕤:2014年,我国公务航空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除了政治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阶段。我国公务机机队规模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空域资源、专业人才、基础设施建设等增速缓慢,与高速增长的机队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公务航空运营企业同质化竞争激烈,盈利状况不佳,11月,华控基金收购了SINO
JET,中民投并购了民生国际通航和亚联公务机,运营市场已经开始一轮洗牌,适者生存的法则将严格考验每一个运营商。运营企业的优胜劣汰为公务航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整个行业对浴火重生的运营企业充满期待,希望这些企业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创新,为我国公务航空市场注入活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协调发展。
4. 民用无人机:冰与火之歌
沈振:百度搜索“无人机”能够得到新闻400万篇,曾经占据首页的“全球鹰”、“捕食者”等军用型号名称逐渐被“大疆”、“Ehang”等民用品牌替代。同时,我们还看到国内外诸多民用无人机研发企业获得千万美元融资的新闻。无人机让寻常百姓都可以拥有“会飞的眼睛”和“会飞的双手”,带给人类全新的生活和工作体验,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制造技术创新进步的多重刺激下,民用无人机以迅猛的蔓延之势——火了。
然而,2013年底航测无人机误闯首都机场空域,3名当事人因涉嫌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起诉至法院;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出现了民用无人机干扰直升机和运输航班的危险事件;美国FAA因为无人机执法管理与人闹上法庭……民用无人机与生俱来的民用航空器身份,注定了飞翔没那么自由。小巧、机动等助其大红大紫的优点,更是给民用无人机带来了安全问题这块“大号冰块”。如何化冰?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多于技术问题,这需要无人机制造者、使用者、管理者共同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已经看到了国内外在无人机的人员、适航等管理方面的推进,相信2015年还会有更多实质性的进展。
5. 通航飞行服务站(FSS):蓄势待发
孙亮:社会各界积极关注FSS的建设及试点推广。如西安天和防务技术有限公司在珠海航展期间推出的增强型通航飞行服务站。海丰通航科技有限公司也推出了航空服务站系统,并打算于2015年在舟山开展试点。各家所推的FSS原型各有特点,如:天和防务实现低空雷达/光电监视一体,对合作/非合作目标进行跟踪识别;海丰通航利用北斗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的卫星通讯和导航定位能力,实现低空飞行器的追踪及地面飞行服务。
目前推出的FSS原型主要依赖于各承建商之前的业务及技术积累,FSS的技术标准及管理规范不统一,尚未得到民航行业认可,后期运营维护成本较高。因此如何做成行业标准是FSS建设亟待面临的问题。
根据2015年民航发展的5大工作重点,要努力把通用航空培育成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加快通用机场、飞行服务站和航空汽油配送中心布局及建设步伐”。未来一年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讨论的《通用航空信息服务站系统建设和管理规定》一旦下发,将促使通航信息服务站的加速建设,为通航飞行提供更多便利和安全保障。届时以FSS为代表的通航基建或迎建设潮,此时顶层的全国FSS布局规划以及相关配套ADS-B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全国FSS建设布局及推广方案呼之欲出。
6. 通航制造:平淡的一年,期待质变
刘洋:2014年通航制造业仍然处于发酵期,继续保持着原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发展。具体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多地区开始谋划布局通航产业,但落地尚需时日
我国多地争相进军通航产业,为谋求十三五期间发展通航的一席之地。据统计,2014年,宣布进军通航制造业的城市就不少于15个。按照以往经验,这些地区在2年内,很难拿出实际成绩。
2. 老牌通航制造企业始有起色,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过去一年,以中航工业为代表的我国通航制造企业,特别是“景德镇”造直升机、“珠海造”固定翼通用飞机实现了突破。但目前国内通用航空器仍以进口为主,国产品牌在市场需求程度较高的轻小型、低成本的机型上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3. 合资、收购企业机型产品尚待成熟
航空产品的成熟需要“设计-制造-交付-运营-设计”全阶段循环式发展,交付规模化标志企业开始成熟。而今年只有中航通飞产的西锐收获100多架订单,其他企业还只是零星交付,尚待成熟。
4、无人机制造业有望助通航制造业弯道超车
无人机制造业绕过了传统通航发动机和整机总体设计技术的行业壁垒,较容易完成前期技术和资本积累。目前,大疆在全球小型无人机载具市场中占了一半,3年内实现了80倍增长,很有可能帮助通航造业实现弯道超车。
总的来看,2014年我国通航制造业是平淡的一年,但制造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在一年年平淡积累后实现质变。
7. 通航市场:亟待开拓“蓝海”
贺安华:通用航空产业刚起步就进入了“红海”,亟待开拓“蓝海”市场。2014年通航企业数的增速预计可达23%,但业务依然集中在传统的工业、农林作业和飞行培训,真正贴近普通百姓需求的观光、游览、出行、飞行体验等市场活动增长缓慢(5.6%),无法形成规模经营。新老企业(成立时间以2010年为界)在市场上的表现差异甚大,2013年老企业的平均作业量是新企业的4.7倍(剔除航校),这种趋势在2014年进一步加剧。同业竞争激烈,社会需求不足,新企业无法实现规模化、持续性运营将影响通航产业的健康发展。
降低运营成本对于通航企业至关重要。相对于衣食住行这些生计的强需求,通用航空在我国还属弱需求,市场尚待培育。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需求会转化为强需求。正如海面的降低会使岛屿露出,再往下就会显现陆地,运营成本的持续降低也将逐步激发、释放更广泛的社会需求。这种发展趋势在近年蓬勃发展的飞行培训市场得到佐证,目前飞行培训业务的体量已占整个通用航空作业市场的60%,但仍保持10%的增速,这主要是由于影响飞行培训的“天(空域)、地(机场等保障设施)、人(人才)、机(飞机)”等核心要素已经贯通,将成本降低到一定水平,从而使企业通过市场实现规模化运营。
空域被认为是影响运营成本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已经达成共识,但空域是生产要素尚未被社会深刻认识,需要时间来统一,因此低空空域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中国30余年社会变革表明,改革多由底层推动,上层确认。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78年安徽小岗村村民为解决生计问题的“非法”大包干,2002年终被法律确认;私营经济是为了满足文革后大量返程知识青年的就业而半遮半掩地推出,到1992年才写入宪法。低空空域改革的推进,除了高层的决心,更多的就是通航规模化发展下的客观要求。
8. 飞行小镇:不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
于一:经历了2010——2012年通用航空产业园区的爆发式增长,“全产业链发展”、“通用飞机制造”等概念逐渐褪去神秘光环,造飞机取证难销售更难,通航就业吸纳和税收贡献均不明显等问题开始凸显。2013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地区在是否上马通用航空项目上开始举棋不定,既难以抵挡未来广阔市场的诱惑,又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摸不真切。2014年4月一条关于“美国航空小镇家家开飞机出门”的新闻迅速成为热点,随后从东北到西南开始出现规划建设飞行小镇的热潮,飞行小镇俨然成为了通航发展的2.0模式。
美国飞行小镇是百年通航文化的积淀,也是自由开放精神的体现。美式飞行小镇需要发达的通航产业做支撑、浓郁的通航文化做基础、还有适合通航发展的生活方式。美国成熟的通航产业和庞大的通航人口使飞行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广袤的大型地块和特定的生活习惯促使小镇落成。从目前来看,我国大规模建设美国式通航小镇的基础条件尚不成熟。
美式飞行小镇尽管不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但其背后隐含的模式和逻辑值得我们学习。例如传统通航业务盈利性差是目前的客观现实,但可以结合区域的旅游、环境、休闲、健身等资源基础,以观光游览、航空运动、飞行体验、执照培训为亮点,带动服务业、建筑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关联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品味、增添发展亮点。又如群众基础是行业繁荣的前提,目前国内通用航空定位仍不接地气,工农作业与日常生活毫不相干、商务航空只是明星和富豪专享、即使是飞行体验动辄上千元的价格也让人咂舌,让普通百姓爱上飞行是我国通航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作者:民航干管院 信息来源:掌上通航)
通航政策:期许落地
通航运营:基础完善与创新发展
民用无人机:冰与火之歌
通航飞行服务站(FSS):蓄势待发
通航市场:亟待开拓“蓝海”
飞行小镇:不适合现阶段中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