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集团董事长宋志勇揭秘中国民航第一次最远的国际远航,过程惊心动魄

来源:央视

百年企业“传家宝”,致敬百年风华。

5月11日起,央视财经频道重磅上线百集微纪录片《红色财经·信物百年》。由百年兴业以来,百家企业的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亲自出镜,他们将背后各自企业的“传家宝”带到演播室现场,讲述信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追溯红色财经印记、探寻中国经济脉络。

今日为您讲述《进出港人员日记》的故事。

信物名称:进出港人员日记

信物传承者:中航集团

信物年代:20世纪50年代

信物印迹:民航创建时期飞行任务的记录

信物讲述人: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宋志勇

1965年5月28日,在北京一个机场的停机坪上,一个15人的机组安静地登上了一架苏制伊尔18型飞机,他们的表情都很严肃。他们即将飞往哪里?又将经历什么?

1953年,中国民航成立了第一个飞行大队,这是国航飞行总队的前身。当时只有83名飞行员,主要来自空军和“两航起义”人员,他们肩负着开辟国内国际航线、打破西方对我国对外航空交通封锁、助力新中国外交“走出去”的重要使命。

1965年5月24日,中国民航总局第一任飞行大队队长张瑞蔼接到命令:迅速准备伊尔18型专机,执行周恩来总理率政府代表团访问坦桑尼亚的专机任务。

面对没有先例可循的飞行,唯一的方法只有试航,毫无捷径。

伊尔18的飞行高度极限为9000米,但出访必须飞越昆仑山等雪山,基本高度7000多米以上,一切都要在试航中总结出最佳方案。1965年5月28日,《进出港人员日记》记下了这样的内容:出港,试飞,伊尔18,张瑞蔼、刘崇福、徐柏龄…由于时间紧迫,他们只能模仿气候、地理确定航线,试航成功了。

1965年6月3日,真正的远航即将开始,《进出港人员日记》再次记录了同样的出港机组信息,唯一不同的是航线,一个个国家的名字就是一次次的考验。

“导航台没有讯号,跑道灯也全灭了”,领航员的声音有些颤抖,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机场突然停电,黄昏中最后一丝光线也即将隐去。张瑞蔼的血液一下子冲上了头顶,复飞?油料不足;降落?看不清跑道。“降落!”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犹豫,伊尔18飞机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

1965年6月11日,伊尔18从非洲远航归来,这是新中国民航第一次最远的国际远航任务,历时14天,飞行44361千米。

如今,新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周转量位居世界第二,航线覆盖六大洲,从最初不到20条发展到今天5000多条航线,中航载着五星红旗飞向世界的每一片天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