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空管局举办网络、技保交叉业务培训班

    12月2日至13日,西南空管局组织网络、技保人员进行了两期交叉业务培训班,主要针对网络、技保所辖设施设备,组织双方技术骨干为讲师,讲授双方业务基础知识。筹备时,斟酌再三,最终选用了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作为教员,学员则是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锻炼自己的队伍,二是培训的需求既然来源于一线,他们也自然最知道自己缺什么,想了解什么,想告诉别人什么。在紧张值班、兼顾京昆大通道繁重建设任务的同时,大家参与的热情度和积极性也并未打折扣,许多教员准备的课件设计精美,内容翔实,授课精彩,课堂氛围激烈且融洽,课间三两成群,讨论沟通。除了学员在培训班汲取知识,得到提升外,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教员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思考、成长。
    以下是本期培训班其中两位教员苏力行老师和师翔老师的授课感悟。


苏力行:从厚到薄  由薄变厚


    “学习的过程首先要把书变薄,把内容总结成精炼且便于记忆的条目,再把总结的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记忆习惯扩充为自己的知识,这样才算是把书中的内容真正学到手了。”——当我接到本次培训讲师工作委托,开始准备课件时,脑海中不止一次浮现出高中数学老师教授给我的这段话。
    这段话伴随着我的学生时代,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直到今天,依然影响着我。如果说工作是崭新学习阶段的开始,单位是真正学以致用的课堂,那么,高中老师的指引对我还是学习过程中的金科玉律。唯一的区别在于,工作中的教科书没有附带课后练习,也不能随时翻看查阅,它存在于前辈的示范、实践的训练、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融合之中。
    记录,是从厚到薄的精炼。“2发3收DTE,2收3发DCE。”——这是传输专业每个技术人员都耳熟能详的口诀,也是笔记本中用红笔加重符号标注的内容。故障案例的原始记录、设备配置的具体步骤、网管操作的图示方法,都是从厚到薄的过程。当DTE、DCE设备的针脚定义已经被口诀替代的时候,这个过程已然发生。
    总结,是由薄变厚的提升。“信号流向决定线序,同种设备交叉线,不同设备直通线。”——这是有理论依据的设备线序准则,也是一篇技术总结探讨的内容。故障原因的讨论分析、配置步骤的重新梳理、有针对性的操作训练,都是由薄变厚的过程。当不同设备组合情况下的线序准则都了然于心的时候,这个过程已然亲历。
    用精炼的数据、表格和记录,加深记忆,通过引导、互动和讨论,引发思索,是我准备本次交叉业务培训课件时的思路,也是又一次从厚到薄,再由薄变厚的过程。
    同样作为设备保障部门,技保中心的同事知识分布和网络中心技术人员大体一致,对于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程度。不同的是,由于日常维护设备的差异,可能欠缺对网络设备的深入接触、操作训练和信息收集。这也正是我作为讲师需要完成的第一项工作——精炼信息,争取能让参培人员尽量深刻地记忆业务现状。“传输系统可以理解为快递公司物流网络”,是我希望传达给技保同事的“口诀”。
    技保中心的同事对于“变薄”的业务形成深刻的记忆,只要对相关基础知识稍加利用就能触类旁通,这是我作为讲师需要完成的第二项工作——引发思考,让参培人员对记忆的知识深入推敲,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理解接入与传输过程中的知识点。“RAD与FA16设备通道对接传输康定机场VHF话音信号经验分析”,参培人员回顾了这样一次信号引接工作,也体验了一次“物流网络”快递“VHF话音信号”的过程。逐渐变厚的还有技保和网络一线技术人员相互之间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师翔:专业“科普化”  教学“对等化”

    一张张化繁为简的幻灯片,一笔笔勾勒轮廓的白板书,一点点紧张急促的停顿卡壳,一缕缕温馨暖人的包容谅解,一次次心存不解的踊跃发问,一个个释疑解惑后的点头致意……回顾这第一次走上讲台,从技术员到教员的转变,我对技术更加崇敬,对肩负的责任更加珍视,也收获有关技术培训的方式方法。
    专业“科普化”。自接到交叉培训班的任务之日起,如何向技术保障中心的同事介绍民航电报知识就成为我面临的首要问题。分工与职责的不同决定了我们之间基础不同、能力有异,一股脑的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复杂冗长的流程,不仅听者觉得无趣犯困,讲者也容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作为当今科技界的“大佬”,苹果公司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几场面向世界的技术发布会。在回看了其中几场之后,我惊奇地发现没有任何文字表达,仅靠图片和动画,就足以将技术的“门外汉”拉进门,毫无压力。有了这样的“指导和鼓励”,我最终确定了一个以动画为支撑、以图表为辅助、以科普为落脚的授课方式。
    教学“对等化”。能够担任这次培训的教员,我深感荣幸,毕竟自己学识尚浅,经验局限,对“教员”这个称谓愧不敢当。其实,作为一次技术交流的绝好机会,仅仅一方讲,一方听,不但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反而浪费了这一宝贵“资源”。在设计培训内容的时候,我有意加入了一些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小测试,既是对所讲知识的深化理解,也是活跃气氛、驱逐紧张空气的手段。当天的课堂上,技术保障中心通信室的几位同事积极参与测试环节,踊跃讨论保障中的共同技术难题,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同时,我也向他们请教了几点涉及交叉业务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答。
    自学至教、从听到讲,是网络技保交叉培训班对我的一个挑战,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是网络技保交叉培训班给我的一次机遇。经历备课、教学、交流,我深知自己的技术能力的不足,在今后工作中必定请教、磨练、积累,争取更大的提高。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