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
可是,在网络上却有“中国无工匠精神”的发声,并且讨论很多。
工匠精神虽然在日本可能更为风行,但不能说我国没有。仔细想想,那些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出很多努力的人,一直都在传承着工匠精神。
小时候,经常听到大门外“磨剪子来、锵菜刀”的号子。清晰地记得,妈妈把用钝了的菜刀递给他,他用自己专用的磨石和工具,把菜刀打磨的光可鉴人。二十几年过去了,这声音似乎没有变,在满是高楼的小区里偶尔仍会听到。很怀疑他是不是二十年前那位匠人。
曾经,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他们所留下的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曾说:“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当年,白求恩同志对医疗事业的精益求精就是“工匠精神”最好的佐证。这在曾经鄙薄技术工作的观念里独树一帜。
中国第一架长江大桥——武汉市长江大桥,这是苏联援建中国156项的重点工程之一,它1955年开建,1957年建成。当时正逢中苏关系恶化,大桥刚开建,苏联专家全部撤离。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温饱尚未解决,中国的桥梁工程师面对技术封锁、面对经济封锁、面对饥寒交迫,凭着智慧和坚韧建起这座5000年长河上的第一座大桥。这是一座公路铁路桥,服役60年,至今依然是中国南北铁路线中最重要的交通要道,没有之一。面对困难,中国的桥梁工程师们没有退缩,这是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中国的工匠精神在失败中锲而不舍时,我们却对成长中的失败横加指责;中国的工匠精神创造着中国无数的奇迹时,我们享受得如此心安理得。大概在大部分的人眼里,工匠精神意味着一步到位的高级消费品,但它更是逆境中顽强坚持、在有限的条件中突破极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锲而不舍追求极致的精神。
中国用改革开放的30年,奋力追赶世界的百年工业,科技顶峰一个又一个的被插上中国的旗帜,人类知识的边界一个又一个出现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工匠精神一直在传承,无处不在。
我们是如此的渺小,身处13亿同胞的怀抱;我们又是如此的强大,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铸造宏伟的蓝图。我愿做一颗螺丝钉,哪儿需要我、我就去哪儿,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出不平凡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