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疆空管局 通讯员:宋昭萱、魏玮、金旷野、刘甜芳、雷品婷、李慧芝、高梦晗、谢姒聪

2014年规划启动,2018年正式批复,2020年破土动工,2024年全面竣工,2025年相继投运——这座历时十余年谋划、四年建设的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空管工程,如同一只展翅的雄鹰,在丝绸之路上空划出一道崭新的航迹。2025年4月17日,当首架航班从乌鲁木齐机场新建跑道腾空而起,年旅客吞吐量6300万人次的新枢纽正式启航。
这项总投资约18亿元、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涵盖12个单体建筑和数十套先进空管系统的超级工程,不仅是新疆民航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数百名空管建设者用“能吃苦、肯奉献、勇担当、有作为”的精神,在丝路核心区筑起的“空中长城”。
同心共筑基石固 三方并肩担使命
“工程就像养孩子,每一步都要抓得特别细。”工程建设指挥部工艺设备室支部书记王风见的这个比喻,道出了所有建设者的心声。在这场规模空前的系统工程中,工程建设指挥部、设备公司、网络公司三家单位,从项目伊始就结成了命运与共的攻坚联合体。
王风见亲历了飞行区工程最艰难的攻坚阶段。2024年6月至10月,他与同事李进才放弃了所有周末,“全天候驻守工地,只为抓住关键节点,突破项目瓶颈”。他们的任务是在机场工程13个标段中见缝插针地寻找作业面,“必须与每个标段保持同步,确保在每一个有效作业窗口期内,空管工程都能及时跟进”。
2号场监雷达的险情处置,堪称指挥部统筹协调能力的典范。由于机场工程调整土方回填方案,雷达建设位置高程较原设计骤降近三十米,面临监测盲区的风险。指挥部立即组织建筑设计院、工艺设计院进行技术攻关,通过设计变更将塔高从20多米提升至45米,并采取桩基加固等土建措施,确保了雷达监测效能。更为棘手的是,该位置侵入了G7京新高速保护区1.5米。“当时桩基已浇筑完成,塔体已施工至两层,调整空间极其有限。”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指挥部党委牵头与自治区交通厅、执法大队等单位展开持续两个月的多轮协调,最终在政策层面找到了创新解决方案,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
设备公司项目经理董晓红用“点多面广、千头万绪”形容他面临的挑战:两条跑道、10个核心点位、6栋单体建筑、40多个远端台站。“工期极其紧张,空管工程虽处于项目建设链条的末端,却必须与土建等前期工程并行推进。”在枢纽楼二楼机房建设中,他遭遇了一个典型难题:4.9米层高的机房内,土建风管设计位置过低,按原方案实施后吊顶高度仅剩2.5米。“我们反复与土建单位沟通,协同他们推动设计单位优化图纸,最终才达到了理想的工艺效果。”
在多点定位系统施工中,工程师马春城需要统筹12个站点的预埋管线和基础定位。面对高杆灯与多点站交叉施工的复杂环境,他坚持每日清晨抵达工地,精准协调吊装单位,精细组织施工流程,确保每个环节无缝衔接。在站点天线架设与馈线布放的关键阶段,他带领团队精准把控30分钟作业窗口,常常为了确保工程进度而顾不上按时用餐。
网络公司的樊明磊亲历了从老旧设备搬迁到新系统调试的全过程。他的日常包括“现场安全教育、与莱斯总包及华为工程师的技术磋商、业务规划对接”等各个环节。在“虚拟化搬迁”中,他和团队连续奋战两个周末,首日从早上10点持续至凌晨两三点,完成了设备下架、新枢纽上架安装、调试与线缆连接。期间遭遇服务器硬件故障、线缆连接错误、虚拟化平台启动异常等问题,第二天又奋战至深夜,最终在周日晚恢复业务。“通航服务系统搬迁”同样艰巨,涉及5个机柜设备,需在两天内完成。面对新同事对工艺与流程不熟悉的情况,老同志们逐一讲解,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调试与业务恢复。针对管制辅助系统等关键业务,团队在系统上线前制定了详细的业务回退与安全评估方案,确保在云平台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回退至老服务器,保障用户服务不间断。
匠心独运启新篇 智慧创新领发展
这项工程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扩容升级,更是一次从“建造”到“智造”的深刻变革,各参建单位在技术创新领域各展所长。
指挥部创新引入全过程跟踪审计机制,这一举措在区管通信管线施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施工单位报告85米管线区段发现大量混凝土块需爆破处理时,跟踪审计团队现场核实工程量,“精准测量、实时审核经济签证,确保了最终结算零争议”。
设备公司试点建设的“智慧工地”,通过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全域安全质量管控。同时,他们推行“样板引路”制度,在新塔台打造标准化样板间,北航站区终端管制楼与通信枢纽楼均按此标准推广实施。
网络公司成功将云平台引入空管核心业务领域,实现从物理服务器到云平台的转型升级,单套硬件平台可支撑多套生产系统并行运行。大数据平台建设更是亮点。“平台采集了空管单位及机场的不同数据,将这些数据融合分析后,新开发了十几套大数据应用系统。”为空管业务提供了强大支撑。
指挥部与网络公司携手,将源自大兴机场的光缆掏芯工艺首次引入新疆。“从三跑道敷设144芯主干光缆,在各导航台站精准掏取24芯,确保光缆全程完整贯通。”这项工艺既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统一管理。
此外,指挥部推动建设的全生产动环监控系统,实现对全部设备机房的多维度智能监控,“投运后获得运行单位的高度评价”,为未来长期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恪尽职守守初心 攻坚克难显本色
工程背后,是无数建设者在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坚守,他们用汗水诠释着新时代的空管精神。
在网络公司负责的设备安装阶段,严寒成为最大挑战。在尚无暖气的机房内,线缆因低温僵硬难敷,施工团队创新采用电暖气分段烘烤工艺,边加热边施工,确保了工程进度与质量。尽管环境艰苦,无人退缩,团队凝聚力在寒冬中愈发坚实。
在管制辅助系统迁移过程中,网络公司团队连续奋战。迁移前夜,一名工程师带病完成输液后,当晚10点立即赶赴工地。“这些系统是管制员的‘眼睛’,分秒中断都可能影响航班正常运行。”凌晨4点发现数据异常,团队彻夜排查,终于在黎明前解决问题。
设备公司的畅涛将最难忘的生日留在了工地。为确保二次雷达天线罩在初雪前安装完成,他每日清晨7点登临30米高塔监督作业。生日当天,他笑对妻子说拥有“超大蛋糕”(天线罩)和“巨型蜡烛”(施工灯),在塔顶以泡面度过了特殊的工作诞辰。
设备公司的倪杰以卓越的协调能力著称,负责管理31公里管沟、220公里线缆敷设。面对空管管线与机场电力排管的空间冲突,他创新提出“分层敷设”方案,“将空管管线上移30厘米,既保障了电力安全,又确保了工程进度”。
谭文杰以“既拼耐力,更拼智慧”的态度迎接挑战。从图纸深化到设备采购,即便是深夜,“只要现场有突发状况,谭文杰随叫随到”。他坚守“宁当恶人,不当罪人”的安全理念,用实际行动筑牢工程安全防线。
薪火相传续华章 空管精神永流传
工程建设不仅锻造了精品工程,更传承了宝贵的空管精神。
王风见深刻体会了这一转变:“在网络公司期间,我更多是技术执行者的角色。来到指挥部后,完成了从‘干’到‘管’的蜕变。既要精通业务,又要熟稔法规,更要掌握工程管理全流程。”
设备公司的倪杰特别注重人才培养,从管沟开挖坡度到通信井水泥配比,都倾囊相授。网络公司的“传帮带”同样令人动容。老技术员无私分享自编“故障手册”,新员工遇到技术难题时,前辈一句“沉住气,我们步步为营”给予莫大信心。
回望建设历程,董晓红目睹昔日荒芜之地焕发科技之光,满怀自豪;樊明磊在系统成功割接、数据畅通无阻的瞬间,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马春城见证一个个站点圆满落成,所有疲惫在成功时刻化为欣慰;谭文杰在攻克难题中践行初心;畅涛望着安装完毕的二次雷达天线罩,深感一切艰辛都有意义。
“每次途经航站楼,或是漫步工作区,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王风见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建设者的心声。
新疆空管人,这群能吃苦、肯奉献、勇担当、有作为的建设者,不仅建造了一座现代化的空中枢纽,更用三千个日夜的坚守,铸就了一座名为“空管精神”的不朽丰碑。



